邓小平的领导方法
- 发布日期:2024-09-26
- 浏览次数:155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政坛上一颗璀璨的智慧之星,不仅为国人景仰,而且为世界瞩目。邓小平的智慧特别突出地表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照辩证法办事的领导方法上。
解放思想的领导方法
邓小平是新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领航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正是由于解放思想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党才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解放思想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认清中国处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个实际出发,只能搞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总结民主革命的经验,强调了“中国式”“中国特色”“走自己的道路”的重要性。1979年3月,他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解放思想才能认清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表现在生产关系上,更表现在生产力上,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怎样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提出把全党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到战略位置上;支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解放思想才能认清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邓小平在1979年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后来,他又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正是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开始转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发展目标明确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放思想才能看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而要从实际出发,有目标、有步骤地前进。邓小平认为步子迈得太快太急,就会欲速则不达。他提出了百年图强、三步发展的“发展战略的‘三部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温饱;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此后的中国就是按邓小平提出的目标和步骤稳步前进的。
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
解放思想是为了摆脱本本主义和条条框框的束缚,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正是在邓小平引领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在思想指导上转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认识论上就是依据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他综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出国考察得出的认识,深感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走到世界前列,讲了大话,不符合实事求是。1979年10月4日,他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正是从这样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出发,这年12月6日,他提出中国二十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80年代中期,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目标,第一步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可以说,小康社会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与邓小平在思想路线上坚持实事求是密切相关。
走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有民主氛围,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从直接的意义上说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在群众实践中提出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出来,加以提倡。”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相关。
群众路线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他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时期邓小平所有重大决断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来的,前面所说“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东北考察时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主导的政策就是一门心思搞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再解决人民的小康问题。1982年11月16日,邓小平和王震会见日本社会党朋友时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就是做一件事情,使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饥饿和贫困,达到小康状态。”这段话集中体现了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
照辩证法办事的领导方法
毛泽东逝世后,中国共产党处在如何对待毛泽东的政治遗产,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是邓小平坚定地照辩证法办事,使国家步入康庄大道。
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那样站在毛泽东背后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那样离开毛泽东的基础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站在毛泽东的肩上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走封闭僵化的路,就不能摆脱贫困和落后;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全盘西化,就只能做西方大国的附庸,也不可能发展起来。是邓小平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反“左”防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这是邓小平对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的娴熟运用。
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框和认识局限,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辩证统一起来。邓小平又重视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将改革与开放辩证统一起来,中国经济才能充满活力。
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将雄心壮志与脚踏实地、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结合起来,提出了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和三步发展百年图强的奋斗目标。在邓小平引领下,中国既确立了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又找到了脚踏实地的现实步骤。
(摘编自8月26日《北京日报》 曹应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