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动态要闻

探寻这些“金名片”背后的就业密码

“平舆防水工”“潜江裁缝”“盱眙龙虾厨师”……近年来,一批有着鲜明地域标记、过硬技能和良好口碑的劳务品牌,成为人们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记者近日在北京、河南、湖北等地采访调研,探寻这些“金名片”背后的就业密码。

岁末年初,北京房山一间出租屋里,来自河南平舆县的防水工老刘正在盘算:“再把手头两个项目干完就回家过年。”

“一提到平舆防水,在建筑行业都是响当当的,不愁活。这几年我们工资涨了不少,干一天基本能拿到400多元。”老刘自豪地说。

平舆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历史上的经济穷县。从几个人走街串巷修屋顶,到2000多家防水施工企业规模发展,平舆县因势利导,把“小特长”做成了“大产业”。

在此基础上,平舆县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让从业人员“以技增收”。如今,近30万平舆防水大军遍布全国各地,人均年收入超8万元。

平舆县往北100多公里的河南太康县,四通锅炉有限公司车间内,焊机与钢板间火花闪耀。护目罩后,田景德全神贯注,手下的焊缝贴合均匀。

记者从太康县人社部门了解到,现在像田景德这样的熟练焊工在就业市场上很紧俏,他们做一天工能拿到300多元。从脱贫户到电焊工,田景德的生活发生大变化。

太康县依托近40家锅炉生产企业广泛开展培训,不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更让“太康锅炉工”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树一张名片,带一片就业。河南仅“林州建工”“鄢陵花工”“遂平家政”等10多个规模较大的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就达200多万人。

在湖北,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已有202个,实现“一县一品”,甚至“一县多品”,带动了400多万人就业。

记者观察到,劳务品牌发展已经从纯劳动力输出,逐渐变为技术技能输出,甚至带动产业壮大。其中关键的变量,是技术。让工人变能人、甚至带头人,需要政府加大支持、行业广泛参与。

“防水是门技术活,现在对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早已不是拿个沥青壶就能随便浇出来的。没参加过培训的,我都不敢带出来干。要想承包工地,就更得懂材料、有技术。”老刘说。

也正因为如此,河南省加快品牌升级步伐,出台人力资源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认定首批50个区域品牌;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劳务品牌建设的重点工作,2023年全省培训农民工超86万人次。

湖北潜江则借助教育资源,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实现劳务品牌快速发展。

湖北奥瑟夫制衣有限公司研发设计师杨倩倩,是一名新时代“潜江裁缝”,从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毕业不到2年,她就成了公司业务骨干。“在学校时就经常到这家公司的生产现场学习,相当于提前进入工作状态。”

“潜江裁缝”以“看体裁衣”和“一刀剪”技术闻名。由于服装企业普遍缺乏设计人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开启订单式培养模式,向全国企业输出一大批升级版“潜江裁缝”。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还创建了龙虾学院,开设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烹调等专业方向,培育餐馆经营者、龙虾厨师等,让“潜江龙虾工”人才供给更加丰富。截至目前,“潜江龙虾工”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其中创业人员4.6万人,带动就业作用凸显。

新职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也给劳务品牌培育带来了新的机遇。记者注意到,部分地区瞄准新兴产业用工需求,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职业群。

河南提出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培育“数字工匠”,到2025年底新增持证30万人次;围绕零工经济、快递行业等培育“跑男”,到2025年底新增持证10万人次。截至2023年底,河南“数字工匠”培训已突破15万人次。

北京打造的“中关村程序员”品牌,经过近3年发展,已带动7.8万人实现灵活就业。江西、山西等地着力培养“数智”工匠,为智能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聚焦新兴产业,深入挖掘细分行业工种的用工需求,打造中高端技能型劳务品牌,正在成为更多地区稳就业的新方向。(姜琳、王聿昊、王自宸、翟濯、彭美琪)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拓展更多技能提升新渠道
下一篇: 稳岗、减负……人社部多政策助民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