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探月精神 踏上星辰大海新征程
- 发布日期:2021-12-07
- 浏览次数:728
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一份最远的“宇宙快递”——1731克月球样品回到地球,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部曲如期实现,我国航天事业向前迈出一大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强调:“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希望你们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伟大事业始于伟大梦想。无论是“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还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我总想看看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好奇追寻,从古至今,遥远的月宫始终寄托着中国人的浪漫和梦想。
“与月亮相约,我们无疑是认真的!”从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迈出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到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将“看过最多星星”的玉兔号足迹留在月球,再到嫦娥五号圆满收官,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不超预算、不降指标、不拖时间,如期实现三步走规划。
正如探月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所说,中国探月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为了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都是一棒接着一棒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逐梦之旅。
中国航天人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魄力和韧性,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将嫦娥、玉兔、鹊桥、广寒宫等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浪漫名称,镌刻于奔赴月球的征程上,一步步实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勇于探索,是支撑中国探月工程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9年,等待数十亿年后,古老月球的背面迎来首位来自地球的“访客”。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背软着陆,并通过鹊桥号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这一“世界首次”,离不开航天人的大胆探索和技术攻关。在此前的讨论中,由于更加安全、更有把握,让嫦娥四号继续在月球正面软着陆的观点占了上风。然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却力主让探测器飞向月球背面,因为这里的地质、资源、天文环境等都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最终,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巧妙的技术创新,当初那个大胆的假想终于得以实现。
正如叶培建所说:“如果没有‘较真’,哪里会得来这么多的深空探测成果?”面对浩瀚宇宙的漫漫征途,唯有发挥勇于探索的探月精神,才能实现更多科学突破和技术攻关,让人们看到更多前所未见的迷人风景,不断攀登世界航天技术的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中国探月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无数航天人的协同攻坚、通力合作。
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查学雷曾经介绍:“探月工程的难点在哪里?最难的就是把这么多复杂的东西串联成为一个整体。”自立项以来,国家航天局共组织全国2000多家单位、数十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探月工程。从设计到生产、从研制到试验、从发射实施到飞行控制,中国探月工程之所以能高质量高效益完成6次任务,都是全国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的结果。成千上万次的计算和演练,一次次精准配合,一项项尖端技术攻关背后,凝结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
科学无国界,多年来,中国探月工程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深化多形式、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和大国胸怀。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不论是在嫦娥五号任务实施中,中方与欧空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的测控领域协同合作,还是中国探月工程主动开放部分资源,帮助搭载多个国家的科学仪器设备,并将宝贵的原始探测数据陆续向全世界开放,都体现了中国和平利用月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为人类的探月事业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探月工程38万公里的追寻背后,凝结着无数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伟大精神,激励着年轻人继续奋勇前行。月球探测是当代深空探测的起点,未来,一代代航天人必将汲取探月精神的振奋力量,继续牧星耕宇,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