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动态要闻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张纪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新举措,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引。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站位,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新时代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深刻领会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系统阐释了就业工作的丰富内涵,深刻分析了就业工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科学回答了做好就业工作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领会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就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不仅是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作为一个永恒的课题,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深刻阐释了就业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为根,毫不动摇地把促进就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深刻领会就业工作的基本规律,实现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做好工作的协调性、前瞻性、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还是第一要务,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只有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蛋糕做大。因此,必须加强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协调,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就业至关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但政府不能包打天下,要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总结我国促进就业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深刻领会就业工作的重点任务,围绕突出问题,聚焦重点群体,全力稳住就业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我国总体就业压力大,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部分弱势群体就业面临特殊的困难,只有落实和完善援助措施,才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青年就业仍是首要难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在去产能过程中必须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确保职工有安置、社会可承受、民生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辩证思维和科学方法,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做好就业工作谋篇布局。我们要以此为指导,精准发力、靶向施策,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

深刻领会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强政策协同,创新工作举措,全方位推进,尽心竭力把就业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预案,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底线。要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就业人员技能,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要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些重要论述既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又有实现就业目标的关键环节和基本路径,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我们必须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全力以赴落实好各项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就业工作。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就业工作面临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稳中向好,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社会稳定的“压舱石”。5年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66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城镇就业人员比重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趋势明显,产业和区域就业格局更加合理。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就业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稳定就业和转换岗位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用工行为日益规范,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这些都为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扩大就业始终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分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迭代,这些都不可避免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再加上化解就业领域固有矛盾难度大,促进就业依然面临很大挑战。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预计到2020年前,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在9亿人左右,年均需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但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稳定和扩大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工人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足,部分新成长劳动力的实践能力还难以跟上市场变化,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题或将持续存在。

重点群体就业任务仍然艰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年均将达800万人。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求职预期存在偏差,“慢就业”等新情况值得关注。就业扶贫任务十分繁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有劳动能力、未实现就业的依然较多,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门路狭窄,帮扶压力大。结构调整中的失业问题需密切关注,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的职工安置任务仍然艰巨。

就业服务需补足短板。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政策落实有待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较为薄弱,就业服务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就业服务管理、用工制度和社保政策需要完善。我国产业结构仍处于中低端,创造充分高质量就业机会还需时间,就业不平衡、流动不顺畅矛盾依然存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付出艰苦努力。

三、全力推进新时代各项就业工作

就业更加充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供需发力、创业引领、服务推进,促改革、稳重点、防风险,确保就业目标任务完成、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贡献。

着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以就业为底线的区间调控,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研究建立更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推动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考核体系。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制定培育新动能促进就业政策,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深化就业领域改革,研究促进劳动者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完善平等就业制度。

着力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把握创新型国家建设新机遇,推动创业工作升级,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优化政策环境,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等降成本政策,深化人社领域资质资格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力度,推动设立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基金。推进培训升级,打造创业培训品牌,实施重点领域创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强化创业服务,高标准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和综合配套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

着力推动职业培训转型。对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培训规模,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全面推行职业培训包制度,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新模式,鼓励更多优质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服务。加快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运用好政府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职业培训更适应产业升级和企业岗位需要。加强职业精神培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工作首位,大力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计划,启动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实现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精准对接,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建设扶贫车间、卫星工厂吸纳一批,征集爱心企业帮扶一批,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一批,稳定居家灵活就业增收一批,开展有组织劳务协作转移就业一批,促进更多贫困劳动者就业增收。稳妥推进去产能职工安置,鼓励企业内部挖潜,加强离岗人员的技能培训和专项帮扶,促进转岗再就业。加大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着力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瞄准劳动者需求,把握市场规律,调动各方提供就业服务的积极性。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广“最多跑一次”等便民举措,打造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跨地区享受政策提供便利。实施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保障计划,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性别歧视等侵权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原文刊发于201812《求是》杂志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广东赛区开赛
下一篇: 国资委、人社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专题会议...